人生自有诗意

董卿

最近有一句话很受欢迎:“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,还有诗和远方。”远方很远,诗却很近。

诗是属于天才的。是李白的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”;是杜甫的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;是王维的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;是苏轼的“万人如海一身藏”、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;是鱼玄机的“易求无价宝,难得有心郎”;是纳兰的“人生若只如初见”。在人生的某个时刻,你看到它,只觉心下一惊,如此美妙的诗句,“与君初相识,犹如故人归”。不需要解释,亦不需费力,它在你心底成为永恒,但同时,你也会明白,此生你永远也写不出这样的句子。

千秋万岁名,寂寞身后事。天才诗人青史留名,但他的身后却并不寂寞,因为诗意是属于每个人的。世易时移,诗心不改。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、纪念、传承。晋朝人读诗,是兰亭集会、曲水流觞。唐朝人读诗,是高朋满座、冠盖京华。革命者读诗,是狱中绝笔、肝胆相照。而我们的方式,就是《中国诗词大会》。

作为比赛,分数是冰冷的,而诗词却是有温度的,我更愿意把现场视为诗词的狂欢,是每一个灵魂诗意的激发,白茹云的诗意是“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”,武亦姝的诗意是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,陈更的诗意是“恰同学少年,风华正茂”,她们的坚韧乐观、纯真可爱,甚至是急躁冒进,都让我看到诗词是火热的、是鲜活的,是有力量的,是的,“人生自有诗意”。

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的火热,是国人意料之外的必然,有人比喻为“黑马”,有人认为是“清流”。在这个现象背后的本质,是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情感的共鸣和敬畏。中国诗词是汉语最美好的精粹,隐藏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,也是我们传承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之一。那么我们应该传承什么呢?“九月登高”是传统,“对酒当歌”是文化,在看得见的传统之外,诗词更重要的贡献,是静水深流的想象力,是逆风顺风,无阻飞扬。

《中国诗词大会》打通了文化传播的另外一种路径,让今天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人们,有了精神上的聚点。读诗词,从一个人的事,变成所有人的事,这是平台的引领,更是文化的力量,而这一切,都只是刚刚开始。

感谢诗词,让我遇见美好!

感谢《中国诗词大会》,让我遇见你!